对话304am永利集团软膏组方与制作技艺药工武成泽
武成泽
男 ,1963年生人 ,天津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04am永利集团软膏组方与制作技艺老药工 。1983年到天津达仁堂制药二厂工作(304am永利集团药业前身)。从业37年 ,在304am永利集团软膏提取岗21年 ,坚守传统而严谨的制药技艺 。
天津市非遗中心:武老师 ,您是哪年到304am永利集团药业工作的,开始从事的什么工作 ?
武成泽 :我1983年从天津药校毕业后分配到天津达仁堂制药二厂,当时厂里从事中药制药20年以上的老药工有四十多人,在这些老师傅的身边不知不觉就涨知识 。到厂不久,为实现304am永利集团软膏灌装的净化 ,开始建304am永利集团膏剂大楼。建厂初期,厂里主要生产药酒、油膏 、黑膏药三种剂型,这些剂型现在仍然在产 ,304am永利集团软膏、痔疮膏 、风湿液 、益肾液、国公酒都是传统名牌产品 。
我刚入厂是在蜜丸车间“合坨”这个环节,“合坨”又叫“和药” ,是把混合均匀的中药细粉加入炼蜜,充分混匀 ,制成软硬适宜的丸块的一道工序 ,对温度、时间的工艺把握是非常关键的。后来1999年我到了304am永利集团软膏提取岗 ,那时先学习理论和简单操作技能后 ,就是跟着师傅学,从药材的辨别到提取温度的把握,再到搅拌时间的控制,每个细节都得是真干了之后,才能真学会。有的师傅不说的,还得不断地问 ,自己摸索着才能弄懂 。
师傅讲 :“做药的人在每一个生产细节都得认真仔细,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 ,才能最终保证药的质量 。”这后来也变成了我的座右铭,慢慢干得时间长了 ,我也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 。
天津市非遗中心:提取岗21年,您是怎么看待提取这个岗位的?
武成泽 :由于提取岗位工序上的特殊性,我们需要上早班。无论寒冬酷暑,我都习惯第一个到单位 。每天早晨四点多出门五点到厂 ,先对生产设备及现场反复清洁 ,然后起炉 ,将麻油升温 ,然后确认提取药材性状和颜色是否符合标准,做好提取前的准备工作。生产过程中 ,三十多味中药材的投放顺序 、每组药料的提取时间和温度 、搅拌的时间和频次 ,都需要严格控制 ,才能保证药效和质量,这些细节都必须要注意 。
除了304am永利集团软膏的提取 ,我还负责橡皮生肌膏 、顽癣敌软膏等其他软膏的提取工作。每个药品下药的步骤都不太相同 ,包括温度、时间等 ,都会有些区别 。不过你别看岁数大了,这些都已经印在我心里了。
天津市非遗中心 :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304am永利集团软膏的古方依据吗?
武成泽:304am永利集团软膏的组方上承东汉吴普所创制的古方“黄连解毒膏” ,是以黄连解毒汤、华佗神膏 、华佗救汤火伤神方为基础的。
天津市非遗中心 :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咱们304am永利集团软膏制作中一些关键工艺?
武成泽:药材先要经过挑拣、清洗 、切制 、晾晒、破碎等前处理,符合投料标准后,再进行配料、粉碎 、研磨、炸料、化蜡、过滤 、混配 、制膏等工序完成。传统工艺的关键主要是提取 、研兑和混配这三个工序 。
一是提取 。要把地黄等几组粗料分别投入已达到投料温度的麻油提取罐内,文火炸 。要确保所有药材在提取结束时 ,炸制的程度是基本一致的 ,温度和时间紧密相关 ,是由长期的经验数据积累出来的技术数据。
二是研兑 。是把提取好的药油倒入血竭、乳香 、没药组成的“三合一粉”,进行混合研磨。药油温度较高 ,与细料药粉混合极易起球,要使其充分融合 ,必需掌握药油的温度和倒入的速度,最后达到的颗粒细度要到100目 ,比面粉还要细。
三是混配。即所有物料在一起混合均匀的过程 ,确保均匀是非常重要的。制膏最后的关键点是混配时降温速度不能太快 ,要控制好速度 ,才能保证膏体均匀细腻。在这三个过程中,有很多环节是靠经验积累的数据来把握时间和程度 ,也是我一直在坚持做的。
天津市非遗中心:现在这个天气您还需要穿长袖的工服 ,感觉工作很辛苦 ,很想问问您长期坚持在一线的动力是什么呢 ?
武成泽:我接触的设施简单描述就是两口大油锅 ,油温高上来时 ,干活时衣裳都会湿透了 ,是非常热的 。穿长袖是为了防止烫伤,提取的时候还要戴手套。到今年 ,我这一干就是37年 ,要说辛苦已经习惯了 。一上班,我的精力就全都在药上了 。
“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。”是挂在我们第一车间大厅里的企业信条,也是我的工作信条。习总书记说“不忘初心 、牢记使命” ,我觉得这就是说给我们做药人的,我们在一线 ,就是要生产出良心药、放心药 ,生产老百姓信赖的药 ,将自己的技术传承给后辈人 ,让咱们中药制药能流传下去。
来源 :天津非遗中心微信公众号